米棧
人地關係與經濟發展
作為路網節點
的米棧
米棧的地理空間、
地質條件
現行行政區所屬的米棧村於壽豐鄉右下角的區域,其位處米棧段丘,東方為地勢較高的米棧山,西方下斜至花蓮溪,整體土質屬於月眉黃壤,有著排水性強、有機質含量較低,整體地力較不佳的特性。
在水文系統上,南北狹長的米棧村與向北流淌的花蓮溪成平行狀,同時也是支亞干溪(壽豐溪)東西向匯入花蓮溪主流的交會點。這些縱谷水文系統在第三紀生成的脆弱地貌,加上位處地震帶、多颱風的背景,使得米棧面對著溪流多砂石、易洪患的問題。
據荷蘭東印度公司(V.O.C)1643年對花蓮縱谷地帶的紀載顯示,當時縱谷間充斥溪流氾濫問題,原住民的活動只可見於地勢較高的月眉、米棧,以及海岸山脈另一端的水璉、鹽寮等地。
圖片出自:《壽豐鄉土史》
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編著
所謂米棧?
一個始於古道出口的聚落
當我們說到「米棧」,總是意指一個當代國家行政體下劃設出的行政區,即花蓮縣壽豐鄉中的米棧村。然而,若我們在空間的角度上,試圖追朔米棧的歷史與發展脈絡,可以發現米棧是作為路網的節點開始其發展的。
1992年,米棧社區(發展協會)方才成立,在此之前,米棧是在1946年國民政府於日治時期結束後劃設的新行政區(即米棧村)。再次往回追朔,早於米棧村成為獨立行政區之前,米棧是歸屬於日治時期壽庄月眉轄下的Cipuypuyan部落,此部落始於1895年,由當時南勢阿美族的里漏部落遷入,此地原先多作為阿美族的獵區。追朔到源頭,人類活動的痕跡發跡於1888年,當時的米棧之所以成為人類活動的聚落,乃因「水璉橫貫道」的西側出口坐落於此,因而一個曾經作為海岸山脈兩側通行、貿易、物資運送的古道出口,才發展成如今當代意義下的行政劃區。
是故,讀者往下閱讀米棧歷史發展中不同的經濟形式,以及其中人、地之間隨之而來的不同互動方式之前,要對於米棧的歷史淵源有所把握。
水璉橫貫道
始於1888年的水璉橫貫道,是古時海岸山脈兩側先民移動、貿易,以及進行物資運送的重要連通道路。在台11線等當代聯外道路尚未開通前,海岸山脈的屏障使得花蓮縱谷地帶以及海濱地帶的聚落間難以接觸,各類交流活動皆須仰賴類似的橫貫道來進行。
在當時,水璉橫貫道的西側出口是米棧的聚落,東側出口則是水璉。兩者間會進行許多商品的貿易,有糧食作物,包含米、玉米、小米等;也有民生用品,包括鹽、菸、酒、奶粉等;經濟作物及產品更是藉此道路進行商品的流通貿易。往後不同歷史階段中的重要商品:樟腦、香茅等加工產品即是如此。
時間進到當代,當1968年台11線開通,其他聯外道路的建置愈發完善後,水璉橫貫道的功能逐漸被正式道路所取代,也因此逐漸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。如今,過往水璉橫貫道曾處的路線,已經被花38-1鄉道的產業道路所取代大部分,餘下的路線則是淹沒在樹林之間,直至近期的部分西側路口才被米棧社區給重新整理。
米棧經濟發展史
日治至當代
1900-1945
日治時期 樟腦產業
1950-1960
國民政府初期 香茅產業
1992-當今
當代農業
以社區為主體的觀光經濟
樟腦產業的興與衰
日治時期
米棧樟腦產業的興盛
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台灣資源開發的工作,樟腦即成為當時日資進駐的一大產業,製造的產品甚至大量出口,並在世界樟腦市場的市占率中佔有一席之地。在專賣局與樟林作業所等機構的成立與促進下,位於東部的米棧也在此一政治經濟發展的脈絡中,被捲入如此興盛的樟腦種植、加工工作之中。當時,米棧山的山頂即設有民工組成的樟腦油煉造工廠,在現今的「米棧五鄰」,更設有樟腦油的儲存倉庫。這些當時候米棧的樟腦產業活動除了工人流動,也應個產業工人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費需求,帶動了當時水璉橫貫道物資運送的活絡。
米棧樟腦產業的衰落
然而,隨著1918年德國合成樟腦的發明取代原先對天然樟腦的高度需求,台灣在國際樟腦市場的貿易量開始大幅衰退,連帶的,國內樟腦煉製產業旋即在這樣的貿易衰頹下逐漸沒落。一個曾經作為日治時期台灣出口重要商品之一的樟腦產業,就此在時代的歷史巨輪中逐漸消聲匿跡。
香茅產業的興與衰
國民政府初期
香茅產業的興盛
在樟腦產業的榮景轉衰後,日本政府的對台統治也到了尾聲。在國民政府來台的初期階段,「香茅」開始成為當時的新興產業,並如同樟腦般取得耀人的成就,國際貿易的佔比中,台灣出產香茅產品的市占率曾高達70%。除了國家的獎勵生產,相茂甚至一度成為類期貨商品,被廣泛地用來進行金融交易,國家甚至需要積極介入香茅的期貨市場,以避免金融體系的波動。在全台熱絡的香茅產業發展裡,米棧也跟上當時的熱潮,據資料顯示,當時的米棧山頭周遭皆遍布香茅,水璉橫貫道也成為香茅在海岸山脈兩端間運送的重要聯外道路。
香茅產業的衰落
香茅產業的沒落,可以說與樟腦的興衰史高度相似,想者幾乎如出一轍。1968年,人工香料發明,並開始逐步取代天然香茅油的市場需求,從而台灣香茅油出口的國際貿易量大幅衰退。香茅一夕之間從台灣的熱門產業中,轉變為一個步步下跌的夕陽產業。
認識當代米棧
進到當今經濟之前
無論是日治時期的樟腦產業,或是國民政府初期的香茅產業,兩者皆呈現類似的興衰結構。時序進到當代,米棧的經濟活動開始呈現一種新的樣貌,我們將在以下分享米棧的當代農產品,以及一種基於社區營造政策影響下的觀光經濟。但在說明前,透過米棧村人口結構的基本說明,可以作為對米棧當代背景的一個基本認識。
當代米棧的農、產品
主要糧食作物
稻米、
玉米、
花生、
是米棧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。
紫米與其加工品
米棧社區結合當地盛產的麥飯石,以麥飯石水灌溉而成的紫米為商品,利用網購通路進行銷售。除了紫米外,一系列紫米製製作而成的加工產品:紫米茶、紫米麵、花青素膠囊、養身米穀粉等,成為社區的多樣產品。
文旦
米棧的文旦柚產業始於1970年代,並迅速地取得興盛,根據資料指出,2002年米棧的文旦柚觀光果園面積就高達600公頃,有175戶住戶投入該產業經營。然而時至2010年的資料顯示,米棧文旦柚果園已經開始走向衰頹,只剩下不到十幾公頃的種植面積,用心經營的果農也僅剩四位。米棧文旦柚的衰頹,即使在農委會輔導轉型生態休閒景觀園區後,仍然因為颱風破壞,以及交通造成的銷售不便而持續衰落。可以說,一度造就米棧成村、繁榮的交通路網位置,如今卻成為米棧發展的一大阻礙。
無子西瓜
與米棧並行的花蓮溪流域區段,是花蓮最大的無子西瓜產地,至民國50年引進,並由農會推動外銷輔導的產銷規畫政策下,70年代至今皆是全台最大的無子西瓜產地。特別之處在於,無子西瓜最大產地所屬的空間是位於米棧,但從業人員多不屬於米棧社區的居民,而很可能是外地人前往經營。
社區成為主體,
古道新生
當代主要的經濟活動形式
在前面的農業生產外,一種當代新的經濟活動形式取得了活動的舞台,即觀光經濟,不過要注意的是,這種觀光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「社區」的單位上,並且與米棧古道的重建息息相關。
1992年,米棧社區(發展協會)方才成立,兩年後,1994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,在國家推動下由上而下的強調各地的社區意識,透過各類以社區為主體的計畫補助,強化地方社區的活化與經營。此時,社區工作與地方文史工作的親和性,使得這樣的環境提供社區各類對於過往自身文史的考察,並結合社區發展。在米棧社區,將水璉橫貫道西段早已荒廢的古道,重新以「米棧古道」之名整修並重建於世人眼前,是米棧社區的一大成果,也是作為其核心意象的重要象徵。
2006年是米棧社區重修米棧古道的時間,透過水保局的「農村再生培根計畫」、林務局的「進階型社區林業計畫」等政府補助,社區以當地的九芎、銀合歡等當地木材、石材作為重現米棧古道的建材,試圖以更親近自然的工法處理地方與環境的關係,為此更曾一度反對鄉公所原先規劃的人造建物設計。
古道為核心的觀光經濟
如今,古道作為米棧社區的核心象徵,同時也成為米棧社區當地發展深度旅遊、生態旅遊,或所謂觀光經濟時的重要主軸。可以說,以古道為核心的觀光經濟,是米棧社區以文史與環境共同結合下的經濟活動產物。這些生態旅遊為米棧當地帶來觀光收入,也藉此取得許多共同關心此地的志工參與社區的經營。這些生態旅遊內容,舉例來說包含:
2015年「米棧古道生態體驗導覽解說」、
2015年「米棧社區2天1夜部落生活體驗」、
2020年「米棧CI PUYPUYA'N文化體驗之旅」、
2020年「米棧CI PUYPUYA'N"捕魚高手"體驗半日遊」、
2021年「社區林業─米棧古道西段工作假期」
等活動內容,可以說種類繁多。
在此之下,米棧社區的未來或許在於,如何更有效的運用此類觀光資源來發展經濟活動,這些觀光活動的形式又如何能繼續維持,或者更進一步調和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。同時,當米棧作為路網節點曾經獲得的經濟優勢,在當代已經轉變為一種「偏鄉」下的不利局面時,如何更有效的發展觀光經濟,將是當代的新型考驗。
參考資料
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,2007, 《流光遁影.再展風華》。台北:退輔會。
林澤田、襲佩嫻,2002,《壽豐鄉志》。花蓮:壽豐鄉公所。
李世偉、許麗玲,2006, 《續修花蓮縣志.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,文化篇》 。花蓮:花蓮縣文化局。
康培德,2006, 《續修花蓮縣志.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,社會篇》 。花蓮:花蓮縣文化局。
康培德,2005, 《續修花蓮縣志.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,族群篇》 。花蓮:花蓮縣文化局。
戴興盛,2005, 《續修花蓮縣志.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,經濟篇》 。花蓮:花蓮縣文化局。
翁千涵等人,2011, 《發芽─壽豐鄉社區紀錄》。花蓮:東華大學華文系,數位文化中心。
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,2002, 《壽豐鄉土史》。花蓮: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。
任憶安,1986,《本省木材生產與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統計(1972-1985)》。台北:台灣省林業試驗所。
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,2010,「木瓜溪華隆護岸堤段防災減災暨初英一號堤段河川環境改善工程」 第二次說明會暨民眾參與工作坊(下午場)會議紀錄。https://www.wra09.gov.tw/News_Content.aspx?n=14749&s=79519, 取用日期:2022年3月26日。
中央災害防救會報,2013, 《花蓮縣 102 年度災害防救深耕計畫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(草案)》。https://cdprc.ey.gov.tw/Page/C10B9C4A41D6D55F/b7a5bab3-1f38-4749-989a-ecf58ddafabe,取用日期:2022年3月26日。
林修澈,2018, 《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》。新北:原住民族委員會。
壽豐鄉戶政事務所,2020, 本鄉人口統計月報表。 https://sfhr.hl.gov.tw/News.aspx?n=736&sms=9320,取用日期:2022年4月1日。
羅紹麟、馮豐隆,1986,〈台灣林相變更始末〉。 《台灣經濟 》1(109):62-79。
曾紹書,2007,〈米棧古道風情畫─花蓮壽豐米棧社區〉。農政與農情1(185):1。
黃新興,1994, 《續修花蓮縣志/. 卷十九,.交通。花蓮:花蓮縣政府。